• 和记娱乐官方网站

  • 和记百科

  • 娱乐

  • 体育

  • 摄影

  • 和记问答
  • 杜甫的生平经历(杜甫的一生)

    主页 > 和记问答 > 2023-12-28 22:43

      杜甫的生平经历(杜甫的一生)

      杜甫,是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。他被后人追思、纪念和敬仰,除了艺术成就,主要是被他博爱的精神所鼓舞与折服,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下杜甫的生平经历。

      

    1.jpg

      1、飘零不居的一生

      有人将杜甫的一生足迹图做了出来,真是应了他自己当年那句"行万里路",但是这不同于李白或者他后来的苏轼,因为老杜的这些足迹,除去青壮年时的游学之外,都是不得已的,或者为了去得见天子,实现政治理想;或者为了躲避战乱;或者是为了填饱肚子,保全家人。而且中间有过很长时间,他是只身一人在外漂泊的,生活的很是凄苦,最主要的是他的心灵无处寄托,他爱他的天子。爱他的人民,但是他却无力扭转唐王朝的衰落局面。

      我们可以借用杜甫晚年的《登高》中 "万里悲秋常做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"来看。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流寓夔州时重九登高而作,此时他已经五十五岁了,登高而望,在苍凉的秋色中愈发地感受到长年漂泊、老病孤愁的苦痛。罗大经曾评一联"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"。尤其是前半句点出了作者这一生是飘零不居的,是久旅他乡为客的。从困守长安十年开始,杜甫早年的游历可以说已经变为飘零了:回奉先(今陕西蒲城)探亲,后为避难将家人安顿鄜州(今陕西富县),只身去灵武投奔唐肃宗,不料被叛军抓到长安,再次逃离长安,到达凤翔(今陕西宝鸡)任了个左拾遗,很快被贬华州(今华县),之后杜甫又回河南探过亲,又去甘肃秦州待过,后来又举家迁到甘肃同谷县,最后几经辗转来到四川,又历经成都,奉节县,最后到了夔州。三年后欲乘舟回长安,却在舟上长逝。而那时候的交通条件有多么恶劣啊,长年的漂泊,使得杜甫"百年多病"。

      2、由上而下的一生

      这里我们说的"由上而下"主要有两层含义,一是生活条件上越来越窘迫。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即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,他的目光由上而下的,逐渐深入到更底层的民众中。杜甫的祖父和父亲、叔父都任过一些官职,其母亲家族也算是皇室的亲戚,所以杜甫在三十多岁前的生活还是一个标准"官二代",不用为着温饱担忧。但是在他进士落第后不久他父亲也去世了,杜甫的生活就越来越困窘,为了生存他为一些富贵人家当过宾客,最终也得到过天子的垂青,虽曾官至左拾遗,然而他的性格与正直不为权贵容,加之安史之乱,终究是仕途不顺,他的生活也是一路下坡,甚至到"幼子饿已卒"、"布衾多年冷似铁"、"床头屋漏无干处"的境地。而这种生活上的由优到窘,也使得杜甫终于成为杜甫,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:正是在生活的洗礼中,他一步步走向社会,走向普通民众,眼光也从抨击上层更加入了同情百姓,关心天下。《三吏》《三别》便是最好的说明。

      3、坚守理想的一生

      每一个接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正直的古代文人,恐怕都有一种理想,希望"画图麒麟阁"之后 "功成身退",而我们这位诗圣的理想是什么呢?据他的《壮游》 记诗,他七岁作诗便开口咏凤凰。凤凰是传说中的一种鸟,象征着天下太平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甫从小就有远大志向,也就是他后来说的"致君饶舜上,再使风俗淳。杜甫的理想和古代大多数士子有相同的一面,他也希望能够得到明主赏识,做一位贤臣,但是他更上一个层次,不是为着个人的功名,而是想要真正的使天下太平,使百姓安乐。他可以"达则兼济天下,"但是"穷"史却未独自脱身,而是"忧黎元。"在他漂泊不居与仕途不顺的悲苦中,始终坚守着这份理想,在自己家里遭受苦难时想的不仅是自我的痛苦和家人的艰辛,更是天下人的安危与幸福。他回家看到自己家人过得很狼狈,甚至儿子都饿死了,他在巨大悲痛中,还能想到"生常免租税,名不隶征伐。抚迹犹酸辛,平人固骚屑",想到是自己为官且过得如此凄惨,那贫苦百姓的生活该如何活下去啊;他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之后,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受寒,更是"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批天下寒食俱欢颜。"

    上一篇:国外搜索引擎有哪些(搜索引擎排名) 下一篇:高铁怎么找车厢和座位(介绍3个方法)

    热门阅读

    友情链接